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瑰丽厚重中激荡中国文脉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10-15 | 263 次浏览 | 分享到:

楚韵翩翩,舞醉蓉城。

10月8日、9日,原创舞剧《乐和长歌》代表湖北参加在成都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角逐第十八届文华奖。两场演出,尽展浪漫瑰丽、神秘奇幻的楚文化,现场气氛爆棚,掌声此起彼伏。

文华奖是国家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每3年评选一次。本次评选,湖北舞剧《乐和长歌》、楚剧《田耕牛本传》等5部作品入围终评,彰显了湖北文化艺术深厚的底蕴与蓬勃的创新活力。

“十四五”时期,是湖北文化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推动文明文化“两翼齐飞”、加速事业产业“双擎驱动”,为支点建设注入了强劲精神文化力量。

为什么湖北气场奔腾

精神能量汇聚荆楚家园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湖北馆生动展现荆楚风、长江潮、文化韵、科技感的新时代湖北文化特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人无精神则不立。“十四五”期间,文明力量浸润荆楚大地,“社会文明程度高”正展现更加清晰的模样。

五年来,全省上下高举思想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荆楚大地文明新风扑面,团结奋进的精神能量更加强劲——

一座座红色地标,在荆楚大地上耸立,“三大精神”润泽荆楚。2021年以来,湖北加快推进湖北革命军事馆等“三馆一基地”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及郧西段建成开放,全省大力弘扬和践行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今年以来全覆盖开展“大思政课”宣讲8600余场。

今年6月,湖北发布“三大精神”百大红色地标名录。中共五大会址、八七会议会址、黄麻起义纪念园、董必武故居、中原军区旧址、洪湖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园……承载湖北红色基因谱系的100处红色地标熠熠生辉,人们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凝聚奋进力量。

一位位典型榜样,成为引领前行的灯塔。从身患渐冻症仍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到逆行冲锋的快递小哥汪勇;从纵身一跃勇救落水群众牺牲的李林雨,到坚持十余年为村民义诊的“候鸟医生”杜荣辉……五年来,湖北先后有3人(组)获评“时代楷模”,5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75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勉励湖北丹江口库区志愿者。灿如繁星的先进典型,用平凡感人的举动,为全社会树立了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标杆。

一个个文明阵地,是服务群众的生动平台。目前,湖北全覆盖建成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构筑起坚实的精神文明建设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一座座文明城市,成为展示湖北文明形象的亮丽名片。“十四五”期间,湖北文明城市创建喜获丰收,黄石、襄阳、荆州、咸宁、竹溪、远安、当阳、老河口、钟祥、嘉鱼、仙桃、天门等12个城市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数量超前六届总和,居全国第五。迄今,全省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升至22个。

为什么长江歌声嘹亮

长江文化激荡中国文脉

9月12日晚,万众瞩目的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在武汉盛大启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五年来,湖北以蹈厉之姿,务实之举,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守正创新,奋发有为。

扎根荆楚文化厚土,文艺精品百花齐放。电影《中国医生》《我的父亲焦裕禄》、电视剧《功勋》《外交风云》、纪录片《金银潭实拍80天》、话剧《屈原》、广播剧《问天》等12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一带一路”大百科》《马兰的孩子》《长江文化史》等16个项目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二。《浴血荣光》等3部重大主题电视剧在央视热播,不断刷新收视纪录。

高举长江文化大旗,荆楚千年文脉赓续传扬。“十四五”期间,湖北完成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新增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连续四年上榜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持续编纂《荆楚文库》,累计出版631种767册,被国内外500多家单位收藏。

加强长江文化传承发展,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加快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等重大标志性项目。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创新举措——长江文化艺术季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各项活动高潮迭起,奏响长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澎湃乐章。

文化产业量质并进,文化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十四五”期间,湖北文化产业走出一条“V”形反转并持续向上的跃升曲线。全省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从2967家增长到4213家,居全国第六;主营业务收入从3796亿元增长到535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9%。文化新业态营收从1027亿元增长到196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7%。

为什么湖北知音遍及全球

幸福之地“诗与远方”魅力日增

“十一”小长假,湖北省博物馆内,大批远道而来的游客在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等热门展厅门前有序排队参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黄敏 摄)

观国宝重器,赏编钟乐舞,畅游中秋之夜……今年“十一”长假,湖北省博物馆再次成为顶流打卡地。8天假期,预约天天爆满,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6万人次,日均游客量较去年同比提高17%。

这是湖北大力推进文化惠民,打造魅力“诗与远方”的生动而火热的缩影。

五年来,全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精细惠及大众,文旅融合激活美丽湖北,文化惠民滋养百姓生活。

文化惠民提质增效。省博物馆三期、基层“四馆三场两中心”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全省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19个、文化馆126个、博物馆245个、美术馆63个、非遗展示馆39个、数字农家书屋2.3万多个,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快形成。各级文化单位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5.5万余场,组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46万余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知音湖北”叫响全国,“诗与远方”交相辉映。湖北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本厚重的书、一首激昂的诗、一座丰饶的园、一座通达的桥——以“五张金名片”为引领,全省整合文旅核心资源,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启动知音湖北全球推广计划,相继举办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世界武当太极大会等节会赛事,湖北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日益深入人心,陶醉四海游客。

2025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4.36亿人次,同比增长14.68%,旅游综合收入4548.83亿元,同比增长16.02%,预计年底将突破“万亿”大关。

回顾“十四五”,湖北文化建设的画卷波澜壮阔,这是荆楚大地千年文脉的厚积薄发,也是英雄湖北自强不息的浴火重生。展望“十五五”,湖北将牢记嘱托,勇担支点使命,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精心培育文旅支柱产业,奋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交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合格答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