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的松柏间,有一个身影在展台与游客间穿梭:她时而蹲下身给孩子讲烈士家书里的“想家”,时而在多媒体展厅前抛出“如果是你,会带战友突围吗”的灵魂之问,时而把群众的建议和期盼记在笔记本上……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16年坚守红色讲解一线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讲解员程星。
从红色故事的宣讲员到红色资源的保护员,再到联系群众的服务员,她以务实作风扎根基层,以为民初心回应期盼。
当好宣讲员:让红色精神从展柜里“走出来”
“大家看这封泛黄的家书,老红军张天伟在最后一页写下‘等抗战胜利再回家奉母’,把家国二字刻进了红安的泥土里。”7月19日,在纪念园的展台前,程星指着玻璃展柜里的文物,声音不高却带着温情。
展台前,几位“00后”游客红了眼眶——这是她最熟悉的场景,也是她践行“杜绝口号式宣传”的日常。
黄麻纪念园提出要让红色教育更贴近群众,程星和同事们琢磨着创新形式。“游客总说‘故事好,但听着有点远’,我们就想,能不能用小剧把故事演活?”很快纪念园的团队把张行静守护《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改编成红色小剧《张行静和一本书》。创作时,团队还特意加了个细节:张行静藏书时,手指在“为人民”三个字上反复摩挲。“这是从群众的疑问里来的——有人问‘先烈凭什么坚持’,这个动作就是答案。”
小剧首演那天,台下坐满了村民和游客。当演员说出“书在,信仰就在”时,后排一位老人突然站起来鼓掌:“这就是我爷爷当年讲的样子!”后来,这个小剧成了纪念园的“保留节目”,每月演出20多场,场场满座。
把故事讲到群众心坎里——不喊口号,只说心里话。程星的讲解词里,总藏着“群众视角”的巧思。讲董必武的“朴诚勇毅”家风时,她不说大道理,只讲“董老用旧信封写诗,毛笔头掉了用线捆着继续写”;讲黄麻起义时,她会问游客“如果是你,愿意跟着队伍打天下吗?”有次讲解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拉着她:“以前觉得‘艰苦奋斗’是老话,现在才懂,董老捆毛笔的线,和我们现在节约一张纸是一个理。”
当好保护员:让革命英烈的精神有归处
7月18日,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程星和红安县人民检察院的同志们一道,拎着水桶、拿着软布,又一次来到太平桥镇紫潭河村烈士墓园。蹲在林清芝烈士的新墓碑前,他们小心擦拭墓碑,指尖轻轻拨开边角残留的细碎尘土,生怕刮伤新刻的字迹。
“这个墓园里安葬着烈士林清芝和她母亲。”2024年夏天,程星在太平桥镇的一次调研中,看到破损的墓碑时,心猛地揪了一下。15岁时牺牲的林清芝烈士是她讲了多年的故事,可眼前的墓碑却因年久导致字迹模糊。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程星,当即掏出手机拍照,在笔记本上记下坐标:“太平桥镇紫潭河村,公路东侧50米,碑体略有倾斜,碑文部分字迹不清。”
随后,她就带着笔记找到检察院的工作人员:“这不仅是块碑,更是咱红安人的精神根脉。”
接下来的日子,林清芝烈士墓的修缮情况一直挂在她的心上,她多次与检察机关沟通联系,持续跟进了解进度。她了解到,相关单位对烈士墓的修缮保护工作早已纳入计划,由于武汉都市圈环线(六环)红安段项目规划将经过烈士墓原址,由此延误了烈士墓修葺。
最终,红安县人民检察院立足公益诉讼职能,与多个部门磋商,沟通协调尽早重修烈士墓。3个月后,当程星再去时,荒草被清了,新修的墓园里,林清芝和母亲的合葬墓前立着新碑,旁边还修了展廊,讲述她们的故事。在程星和相关单位的推动下,不仅重修了烈士墓,还推动建成了紫潭河村红色主题公园。周边村民说:“现在路过都要站一站,孩子放学会来读故事。”
如今,这个纪念园成了村里的“德育课堂”,而公路建设也按计划推进——红色资源保护与民生工程,在程星的推动下找到了平衡。
程星作为人大代表的一次呼吁,也推动其他烈士墓得到更有效的保护。红安县人民检察院对全县零散烈士墓进行摸排走访,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履行保护职责。截至目前,已完成347座零散烈士墓迁葬入园,余下423座零散烈士墓已按照“一墓一档”要求建立数字档案,落实管护人员及管护机制。
当好服务员: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心上
程星的包里总装着两样东西:讲解词手稿和一个32开的笔记本。手稿是给游客看的,笔记本是给群众“留声”的。“多问一句、多看一眼,才能知道大家真正需要啥。”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2年冬天,一位湖南游客在纪念园门口跺着脚打电话:“从武汉坐火车再转大巴过来,换乘时花费了不少时间,如果有高铁直达就好了。”程星听见了,凑过去记下:“外地游客反映,红安没通高铁,中转麻烦。”
后来她了解到,红安在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里,是少数没通高铁的县。她跟着县人大代表调研队伍跑车站、访旅行社,笔记本上记满了细节:“红安西站到县城50分钟车程”“去年接待1400万游客,部分游客因交通原因放弃再来”“村民说‘通了高铁,花生能卖得更远’”。
2023年全国两会,她带着这本笔记上了会场,提出京九高铁阜黄段红安设站的建议。“老区要发展,交通得先行;群众要便利,高铁是期盼。”她在建议里写道。
今年6月,国铁集团回复:“项目可研现场初测工作即将启动。”消息传来时,她正在接待一群河南游客,有人听说后当即说:“等高铁通了,我带全家来!”
前年在参加“聚力共同缔造、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五级人大代表活动时,一栋自建房墙皮脱落,存在的安全隐患引起了她的关注。“下雨时有人路过咋办?”很快,她提出了消除该房屋安全隐患的建议。没过多久,社区就拉起了防护栏,墙上贴了警示标语。今年再路过,她特意绕过去看:“护栏刷了新漆,旁边还规划了停车场,总算放心了。”
如今,程星的笔记本又添了新内容:“游客希望增加‘廉政教育’讲解线”“村里的红色文创没人推广”。她笑着说:“群众的需求在变,咱的服务就得跟着变。”
从讲解台到田间地头,从烈士墓前到高铁规划,程星用16年的坚守证明:把红色故事讲进群众心里,是把红色资源护在群众身边,是把群众期盼落在实处。在红安这片沃土上,她就像一棵松柏,把根扎在基层,把枝叶伸向群众,让初心与精神,在服务中生生不息。
来源:云上黄冈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广播电视台邮箱:hsspw@163.com
黄石电台广播热线电话:0714-6261033
黄石广电网融媒体中心:0714-6377835
湖北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有线):9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