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丨讲好长江故事,答好中国之问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10-28 | 203 次浏览 | 分享到:

10月27日晚,由中央网信办指导、湖北省委网信办主办的“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活动以“文化长江”“开放长江”“生态长江”“长江新时代”四个篇章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精彩活动,全面展现长江流域的历史底蕴、生态成就与发展活力,共同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一部长江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流经江汉平原、江南水乡,在岁月沉淀中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穿越历史云烟,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在烽火岁月中再现“喜”的家国情怀与历史信史,一句“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归苍茫”注脚着大一统时期长江两岸文化的融合;荆州出土的战国竹简中,楚简《诗经》《吕刑》记录着春秋战国的文化繁荣,“药方”“字谜”浓缩着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石家河遗址,与上游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同为长江文明早期三大高地,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从历史深处中走来,这些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的甲骨竹简、案牍刻画、历史遗址,见证着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昭示着长江文化的创造与魅力、智慧和精神,倍增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熔铸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浩浩汤汤,泽被南北。如果说文脉是长江的“魂”,那么水脉则是长江的生命之源。近年来,长江流域沿岸各省份勇担“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历史使命,坚持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导向,统筹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增效,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以湖北为例,经过多年的共同保护,神农架金丝猴从神秘隐士变为山间精灵,荆州石首从昔日的芦苇沼泽成为麋鹿乐园,江豚逐浪、鸢飞鱼跃、万鸟翔集的生态美景频频尽展……一个个保护自然、呵护生态环境的动人故事接续上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从纸上照进现实,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实现了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改变,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荆”彩乐章。

时代向前,发展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近年来,湖北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荆楚文化在“起源”中领跑,在“融合”中兴盛,在“不息”中始新,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文明新图景,正在长江之滨徐徐展开。看当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及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蓬勃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荆”彩答卷斑斓多姿;以生态环境为底色,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产业“含新量”“含绿量”不断上新;以文化传承为载体,龙湾、屈家岭、纪南城、明楚王墓等一批批遗址旅游景区,让文化遗存不断融入当下生活……在新时代的湖北里,创意与活力持续迸发,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产业发展向新攀高,为生于斯、成于斯的荆楚文脉贡献新智慧与发展动力,一幅“黄金水道千帆渡,鱼翔浅底鸟竞飞”的绿色新卷正在徐徐铺展。

更应看到的是,奔腾的长江,奏响新时代的江河共鸣,同样在交流互鉴中吸睛世界。在“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埃及人颜渊以亲身经历讲述尼罗河和长江的河海情怀,文明之美交相辉映,塞内加尔人郭飞龙《因江而生的百年辉煌》让“大江大河大武汉”的形象更加可亲可感,俄罗斯人艾思嘉在烟火升腾中窥见生生不息的文化江潮,为湖北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上大分”……以平凡叙事视角讲述长江故事,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历史文化现场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既提升了“知音湖北、无处不在”的品牌形象,也注脚着长江文明源远流长、与古为新的历史印记。换言之,一个个外国友人的亲切感受,是湖北开放包容、长江胸怀博大的真实写照,也让恢宏灿烂的长江文明在世界大河文明的海洋里熠熠生辉。

何以中国?唯以长江作答。在历史的长河里,长江以文化底蕴之深、生态环境之优、发展活力之盛、开放包容之广,让我们看见一个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底气所在。向新而行,继续讲好长江故事,延续历史文脉,答好中国之问,我们坚信长江的明天必定更加美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澎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