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从“解忧杂货铺”到“成长孵化器” ——黄冈市青年夜校民生项目赋能青年成长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10-17 | 151 次浏览 | 分享到:

10月13日晚上7点,黄冈博才职业培训学校的教室里灯火通明。20多名年轻人正围在化妆老师熊美灵身边,认真看着她如何打底、画眉、晕染眼影。他们中有刚下班的职场新人,也有把孩子哄睡后赶来的“宝妈”。

这里是黄冈市“青年夜校”的一个教学点,也是很多年轻人下班之后奔赴的“第二课堂”。

“我在这儿学会了日常妆,现在上课更有自信了。”学员周春水笑着说。她是一名从外地返乡的“宝妈”,过去几年在家带孩子。今年5月,她报名参加青年夜校的电商技能班,后来又陆续学习了讲师课、化妆课,如今已是一名短视频剪辑课的兼职讲师。“不仅学到了技能,还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周春水的转变,正是黄冈市青年夜校民生项目赋能青年成长的生动缩影。

自2024年4月启动首期青年夜校以来,共青团黄冈市委紧扣《全省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清单》中“规范建设‘青年夜校’100个”的目标要求,创新服务模式,构建起“需求导向、规范运行、创新赋能、长效发展”的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在10个县(市、区)实现青年夜校全覆盖,累计开设培训班次830节,推出茶艺、古琴、中医康养、短视频剪辑、应急救护等50余门课程,培训学员近2万人次。

“陌路”变“同路”——

精准问需,拓展青年“朋友圈”

“青年夜校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青年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共青团黄冈市委副书记熊勇道出项目推进的核心逻辑。为了精准“配菜”,全市各级团组织打出“线上+线下”调研组合拳,回收有效问卷2000余份,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

调研数据显示,求职青年渴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实用技能”,青年职工则希望有“缓解压力、拓展社交的兴趣活动”……

针对不同需求,各地青年夜校精准“供货”:在麻城市,摄影家协会专家“送课到产业链”,培养青年摄影技能;在红安县,视频剪辑课场场爆满;在浠水县,游泳课程火热进行……

“以前下班就是‘两点一线’,没什么朋友,报名青年夜校后,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现在我们周末还会约着一起玩音乐。”学员张浩说。

青年夜校项目通过兴趣课程搭建社交平台,让青年在共同学习中打破“陌生人壁垒”。团风县的古筝课上,学员们不仅学习勾、托、抹等指法,还会在课后交流古筝曲目,甚至自发组建“古筝小乐团”;黄梅县的羽毛球课程上,国家二级运动员徐冬教练会组织学员分组对抗,“在球场上跑一跑、笑一笑,陌生感很快就没了”,学员李娜说,她通过羽毛球课认识的朋友,现在成了她的“健身搭子”;武穴市的花艺制作课上,专业花艺师教青年选花材、剪枝叶、设计花束,学员们在创作中交流心得,课程结束后还会互相赠送自己制作的花束。

夜校还将“社交”延伸到实践中,组织学员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红安县组织艾灸课学员走进社区,为老年人免费提供艾灸服务;黄州区的书法课学员在春节前为居民书写春联;蕲春县的电商学员则帮助农户直播销售蕲艾产品……

“在社区做志愿服务时,和老人聊天、帮他们调理身体,感觉自己被需要,这种归属感是以前没有的。”学员王丽说。

“兴趣”变“饭碗”——

规范立标,筑牢青年“就业路”

“我学完艾灸课程后,不仅能给家人调理身体,还通过艾灸师考核,现在在养生馆兼职,一小时能挣80元!”蕲春县青年王磊的手机里,存着自己给客户做艾灸的工作照,照片里的他眼神笃定。这一切的改变,始于蕲春青年夜校的艾灸课程。

“青年夜校是民生项目,更是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年的窗口,必须把好质量关,让青年学得放心、学得有用。”熊勇强调。

为破解青年群体的技能焦虑,我市各级团组织通过打造“技能+就业”的教学模式,帮助广大青年群体变“兴趣”为“饭碗”。

蕲春团县委联合千百艾职校开设艾灸课程,邀请中医专家讲解经络理论、艾灸手法,还提供就业指导,累计带动50余名青年通过艾灸师培训实现灵活就业;红安团县委联合县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心,开设4节中西式面点制作课,30余名新就业群体青年学会了蛋挞、包子、蛋糕的制作技巧,其中8人通过夜校推荐进入本地餐饮企业工作;罗田团县委则瞄准人工智能趋势,聘请DeepSeek课程讲师,用“理论+实操”的方式教青年运用AI工具处理文档、制作报表,“以前做一份数据汇总要两小时,现在用DeepSeek半小时就能搞定,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学员陈明说。

“我们上课前要提交详细的课程大纲,课后还要收集学员反馈,根据意见调整教学内容。”黄州区青年夜校化妆课老师熊美灵介绍,她的课程采用“理论+实操”模式,并根据学员反馈及时调整,比如专门增设“皮肤护理+底妆技巧”补充课,让满意度大幅提升。

为让更多青年“学得好”,夜校积极链接资源,探索“青年夜校+”模式。今年,黄州区团委同黄冈博才职业培训学校就“青年夜校”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精准贴合青年“兴趣变技能”的需求。

“我们发现短视频拍摄剪辑、美妆、艾灸这些课程,青年报名热情最高。”博才学校负责人吕凯介绍,学校随之调整排班,推出多个体验课,确保课程质量。

“文化”变“生活”——

创新赋能,滋养青年“新沃土”

黄冈青年夜校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将非遗、传统健康文化等融入课程,让“文化味”走进青年的日常生活。

在罗田,夜校开设非遗油纸伞、扎染包、螺钿饰品制作课程,15名学员跟着非遗讲师学习传统工艺;英山县则依托“云雾名茶”资源,开设茶艺课,老师从茶叶分类、茶具识别到行茶礼仪,现场演示绿茶玻璃杯泡法;武穴市中医医院的张玉鑫老师在八段锦课上,教青年结合呼吸调理气血,“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练20分钟八段锦,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学员陈晨说。

这些课程不仅让青年学到健康知识,更让他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慢下来”的方式。

同时,夜校还推出“单次体验课+系列课+学期课”组合模式,满足青年从“尝鲜”到“系统掌握”的不同需求,并辅以线上回放,确保“学习不中断”。

“青年夜校不是‘一阵风’,要形成长效机制,让它成为服务青年的‘常设平台’。”团市委在项目推进中,始终注重“建章立制”。

在阵地建设上,各地采用“1个主基地+N个办学阵地”模式,让夜校“离青年更近”。红安县以县文化馆、老君眉茶厂为核心阵地,开展非遗、茶艺课程;黄州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家门口的夜校”,解决青年“距离远、没时间”的难题;蕲春县则将夜校搬进县委党校,推出红色革命史、艾灸文化等特色课程。

在师资力量上,积极构建“专业组织+民间达人+高校力量”的师资矩阵,并建立“学员回访+意见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课程,确保服务“不打烊”。

为让夜校“走得远”,各地还建立激励机制——红安团委对“青年夜校合伙人”颁发聘书,推荐优秀教师获评县级荣誉;黄州区团委探索“学员反哺”机制,鼓励优秀学员加入授课队伍,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在黄冈的各个角落,青年夜校的故事仍在继续:有人在艾灸课上找到职业方向,有人在非遗课上重拾文化自信,有人在社交活动中找到挚友……

从“解忧杂货铺”升级为“成长孵化器”,黄冈青年夜校用精准的服务、温暖的陪伴,让青年的“愁绪”变成“笑颜”,让青春的梦想在学习中绽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青年需求,推出更接地气、更受欢迎的课程,让青年夜校成为黄冈服务青年的‘金字招牌’,为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注入更强动能。”熊勇充满期待地说。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