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躬逢伟大时代,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党员,深入历史现场、触摸民族记忆,既是使命所系,更是初心所向。今年暑假,我怀着敬仰之情,随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江苏扬州等地开展红色调研。我们在多处革命纪念场馆默哀历史之殇、追忆峥嵘岁月、仰望信仰之光,这段涤荡心灵的红色之旅让我明白:唯有回望来路,才能认清我们是谁、将奔向何方;唯有传承精神,青年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铭记:血火记忆与不屈抗争的历史回响
“历史不能忘记,军人的英勇牺牲行为永远值得尊重和纪念。”走进扬州革命纪念馆,中国军人的为民情怀与不怕牺牲的精神无处不在。在场馆内,江南抗日义勇军女战士张新华的纪念照片,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穿过的带有补丁的军装以及生锈的刀枪沉默地讲述着烽火连天的岁月。广场中央矗立的革命英雄纪念碑,碑身镌刻的鎏金姓名、底座浮雕的战斗场景,清晰地还原了“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幸福”的壮阔抗争历程,深刻昭示了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然而,纪念馆记录的不只是残酷的灾难战争,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争史诗。在扬州,我清晰地认识到,在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核心力量,扎根苏中大地,以惊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与日本法西斯主义展开殊死搏斗。此次瞻仰让我更加深刻地读懂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历史必然性。因此,我们必须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从民族的深重苦难中汲取教训,从先烈的英勇抗争中获取力量,坚定前行。
感悟:红色基因与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
在实践中,我们精心拍摄了2期红色主题视频,以青年视角讲述扬州抗战历程,传播红色革命文化精神。此外,我们紧密结合经管的专业背景,围绕“红色资源赋能区域经济创新”这一主题,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深入考察红色景点周边的文旅业态、消费模式与创新项目。通过访谈游客、商户与管理机构,系统分析红色文化在带动就业、促进产业融合、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最终形成一篇调研报告,并提出推动“红色+数字”“红色+文创”等新发展路径的建议。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革命文化与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载体,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崇尚英雄,更深度融入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为改革创新和苦干实干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所弘扬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开拓等宝贵品质,正日益锻造出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诚信品格,持续焕发着澎湃的生命力。
践行:强国伟业与青年使命的奋斗征程
在校期间,我始终注重将红色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融入日常社会实践与志愿活动中:参加学院组织的“洪湖研学”实践班,赴荆州深入感悟并学习“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洪湖精神;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讲述党员故事”等活动,协助整理老党员口述历史等活动;主动担任新生班级下班党员,引导更多青年朋友听党话、跟党走。这些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在于铭记,更在于行动;精神的火光,正是在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服务中,得以传递和延续。
作为一名经管学子,我深知使命在肩,坚持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融入血脉,始终关注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将学识转化为服务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我曾累计采访10位“头雁”学员,形成4篇高质量新闻稿,参与撰写多份调研报告,努力讲好“头雁”故事,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将时刻牢记烽火岁月中的革命精神和铁血意志,让青春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灼灼绽放,让年华在为人民服务的真挚奉献中熠熠生辉——以吾辈之奋斗,回应历史之召唤;以青春之我,建设美丽之中国!
红色导师点评:胡晓柠同学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党员的政治觉悟与使命担当,生动践行了“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的崇高追求。通过深入三地红色教育基地的社会实践,不仅加深了对党史和抗战精神的理解,更将专业所学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体现出优秀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调研过程中,她主动创新方法,通过视频制作、问卷设计、实地访谈等形式,有效传播红色文化,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建议,并及时凝练调研成果,展现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期盼胡晓柠同学继续坚守初心、砥砺党性,将专业优势与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复合型、创新型管理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更多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胡晓柠(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
红色导师:施丹(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教工党支部书记)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广播电视台邮箱:hsspw@163.com
黄石电台广播热线电话:0714-6261033
黄石广电网融媒体中心:0714-6377835
湖北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有线):9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