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的武汉,长江两岸被一场盛大的烟花点亮。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上,文艺演出的歌声伴着江风回荡,烟花在夜空绽放出“楚凤展翅”“长江如龙”的壮阔图景,无人机编队在空中勾勒出“共护母亲河”的醒目字样,25公里岸线的灯光秀将两江四岸化作流动的文化长卷。这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开幕盛景,让人心潮澎湃,因为这不仅是一场烟花演出,更是长江儿女对家国的深情告白,是千年文脉与时代使命的热烈相拥。
记忆里的长江,总带着岁月的厚重。那时的长江文化,是课本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家国忧思,是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沧桑感慨,是盘龙城遗址里沉默的陶片、黄鹤楼题壁的千古绝唱,仿佛离日常生活很远。可如今再看,长江文化早已融入武汉的血脉。清晨早点摊前,老板端上热干面时,会顺带讲起码头工人互帮互助的老故事;湖北省博物馆里,年轻人举着编钟冰箱贴打卡,把千年文物变成随身的“文化信物”;就连社区里的老人,都能指着烟花里的楚式纹样,细说楚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匠心。这场烟花演出,不过是长江文化“活起来”的一个缩影。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武汉人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是游子归乡时一眼认出的乡愁,更是我们面对世界时,那份源自文化根脉的底气。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现场,网友看到璀璨景象,不禁感慨,如今盛世,定如先辈所愿,令人心潮澎湃。当烟花在江面绽放的瞬间,忽然想起千里之外的景象,四川三星堆青铜神树在灯光下诉说着古蜀文明的璀璨;江苏苏州昆曲《牡丹亭》的水磨调伴着流水悠扬;湖北宜昌三峡大坝的泄洪奇观彰显着大国工程的实力。长江不是一条孤立的江,而是串联起11省市、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动脉”。从5000年前农耕文明在江汉平原繁衍,到800年楚国“问鼎中原”的雄心;从九八抗洪时“人在堤在”的众志成城,到抗疫斗争中“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铿锵誓言,长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也孕育了“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这场烟花演出绽放出的每一朵烟花,都在诉说着这样的家国故事,那就是当武汉人守护长江岸线的生态,是在守护全国人民的“大水缸”;当我们传承楚文化的浪漫与豪迈,是在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当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携手发展,是在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江风拂面,烟花的余温尚未消散。在一则视频中小朋友指着空中“江豚逐浪”的光影欢呼,眼里满是好奇。忽然明白,这场烟花节最珍贵的礼物,不是绚烂的夜景,而是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的“家国种子”。或许多年后,他们会记得2025年的这个夜晚,长江上空的烟花有多美;会记得老师讲过的“长江是母亲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会记得自己的家乡武汉,曾用这样浪漫的方式,传递着对家国的热爱。作为在长江边长大的武汉人,我们深知,守护长江,不只是守护一汪碧水,更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发展长江经济带,不只是追求经济增长,更是为了让沿线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为国家发展贡献“长江力量。”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长江文化的兴盛,从来都与国家的繁荣紧密相连。
烟花落幕,江潮依旧奔涌。这场属于武汉的烟花演出,终将成为记忆里的一抹亮色,但它所点燃的家国情怀,却会像长江水一样代代相传。作为新时代的武汉人,我们既是长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家国使命的践行者。我们要把黄鹤楼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楚文化的魅力滋养更多心灵;我们要积极参与长江生态保护,让母亲河永远清澈;我们要与沿线省市携手,推动长江文化创新发展,让这条“流动的文脉”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我们深信,长江奔涌的方向,就是国家前行的方向;长江文化的脉动,永远与家国的命运同频共振。当每一朵长江浪花都闪耀着文化自信的光芒,每一座长江沿岸城市都扛起时代使命,武汉必将书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广播电视台邮箱:hsspw@163.com
黄石电台广播热线电话:0714-6261033
黄石广电网融媒体中心:0714-6377835
湖北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有线):9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