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调试待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孙凌 喻煜
李玉麟 张歆 通讯员 郑轩
9月10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正在进行最后准备工作。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上,演职人员、舞台舞美、节目编排与灯光效果等环节全面磨合,这场艺术盛会正蓄势待发。
演绎大江风华
让世界听到荆楚声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联排现场看到,电子编钟与真人舞蹈交织,虚实相生;古琴、鹰笛、竹笛等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合奏,象征文明交融。节目《长江四季》以古琴、编钟、竹笛、箫等民族乐器与现代科技融合演绎,从青藏高原到蜿蜒入海,展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风貌与文化多样性。
据开幕式总导演朱新农介绍,本次开幕式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核心导向,深度挖掘长江文明与荆楚文化的内涵,精选歌曲、舞蹈、器乐、戏歌等多元艺术形式,将长江文化的千年风华转化为大众易懂、爱看的内容与作品。
据介绍,开幕式上楚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余维刚将以楚歌形式演唱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作为家住长江边的本土人,将毛主席在武汉创作的诗词以楚歌的形式演绎出来,是非常荣幸的事情”,他表示,“想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铿锵有力的荆楚之声。”
鹰笛演奏家多吉来自西藏自治区民族歌舞团,他是非遗项目藏族鹰笛艺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这是用鹰的翅骨做的,属于我们西藏的特色。这次我用它吹奏来自长江源头的曲目。”多吉向记者展示了他吹奏十多年的鹰笛。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的古琴老师丁霓裳,是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介绍,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3000年的历史未曾中断,同时它也是唯一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乐器。“古琴艺术乃至知音文化,也是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和文化符号。”谈及古琴的历史文化,丁霓裳非常熟悉和自豪,“它承载着中华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我希望能用古琴这种来自远古的声音与大家一起分享长江之声。”
除舞台节目外,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也成为本届开幕式的一大亮点。4000架无人机与舞台演出、江面焰火联动,展演“江豚逐浪”“花开中华”等震撼画面,既彰显生态保护,又展现盛世华章。特别是无人机搭载冷烟火、爆闪灯等升级功能,将使夜空光影与舞台演出相互辉映,营造出“江天一色”的壮丽景观。
演员排练月余
“青力量”倾力奉献精彩
演员排演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孙凌 摄)
此前一日,记者看到,开幕式主舞台就已搭建完毕,湖北广播电视台4K5G转播车已经展开,各路信号测试正常。中国电信5G信号车也在为现场提供直播信号传输保障。开幕式导演组正组织各参演单位进行排演。
在江滩看台,参与本次开幕式的演出单位有序候场。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中职教学部舞蹈教研室主任徐峥介绍,该校有百位学生参与开幕式演出,能参与长江文化艺术季,同学们都很珍惜,“排练期间,有学生崴脚受伤,我们也有后备的队伍,但是轻伤不下火线,学生们对参与此次演出充满热情,大家的热情也感染了老师们,我们争取百名学生全员上阵,不落一人!”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舞蹈教育专业学生胡靖琳谈及即将参与的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活动,难掩兴奋之情。据悉,该校合唱团将与我国著名歌唱家殷秀梅联袂压轴演唱《壮丽航程》。活动筹备工作早在8月5日便启动动员,经过两轮严格选拔,最终确定参演阵容,并将歌曲分为男声部与女声部进行针对性排练。“虽然暑假的休息时间被压缩了,但能站上这样的大舞台,所有付出都值得。”胡靖琳表示,全体团员都格外珍惜每一分钟的练习时间,力争以最佳状态展现湖北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
据悉,融合土家族特色元素的摆手舞也将在开幕式中精彩亮相,湖北省土家族(五峰)歌舞剧团田超在其中饰演土家阿哥。为了让节目达到最佳呈现效果,剧团已集中排练一周左右。然而,排演过程中的考验接踵而至。8日在汉口江边的现场,白天烈日炎炎,夜幕降临后,狂风暴雨突袭,恶劣天气并未阻挡大家的排练热情,全体成员咬牙坚持,直至凌晨才结束当日排演工作。
“本来我们就是干这行的,要尊重这个行业。”田超的话语朴实却坚定。据他介绍,女演员们因演出需要佩戴较重的配饰,排练时负担更重,但所有人都毫无怨言,只想在长江文化艺术季的舞台上展现最精彩的表演。
(来源:长江云)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广播电视台邮箱:hsspw@163.com
黄石电台广播热线电话:0714-6261033
黄石广电网融媒体中心:0714-6377835
湖北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有线):9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