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生态守护 价值转化 机制创新——恩施州积极探索“两山”转化之路
来源: | 作者:潘杰 | 发布时间: 2025-08-27 | 322 次浏览 | 分享到:

初秋时节,清江两岸鸟语花香萦绕山间——在湖北恩施,这片曾深陷贫困的山区土地,正以绿水青山为纸、生态转化为笔,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2025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长江入鄂第一站,恩施州始终将这一理念视作高质量发展的根与魂:既要守住山水本色,更要让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去年,我州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8亿元。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特色富硒三大产业蓬勃发展,让美丽恩施从规划图上的蓝图,变成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恩施州在生态守护、价值转化与机制创新上的三步深耕,每一步都踩准“两山”转化关键节奏。

守护生态底色,筑牢绿色屏障

作为长江入鄂“第一关”、湖北重要生态屏障,恩施州肩上扛着三重责任:源头保护、库区安全、生态屏障。

长江巴东段。(全媒体记者 焦国斌 摄)

如何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落到实处?答案藏在一个个村庄的细微实践里,更写在全州系统性治理的行动中。

在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垃圾不落地”早已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

为守护旅游沿线的生态颜值,村里不仅向村民、商户发放了1580份环保告知书,还针对性升级了8处游客打卡点的果皮箱,对11条旅游重点支路实施“撤桶并点”,430个原本散落在路边的垃圾桶,全部“撤桶进院”,由村民集中管理。

村民的观念也悄然转变——从最初觉得“麻烦”“没必要”,到如今主动捡拾路边垃圾、监督不文明行为。“咱们守着好山好水,就得把环境保护好,让‘垃圾不落地’变成旅游招牌,这样才能吃稳旅游饭。”村民李本学道出大家的共识。

马者村只是我州全域筑牢绿色屏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恩施州跳出“单点治污”局限,通过一系列系统性举措推进生态保护:以“四大专项行动”紧盯大气污染防治,用“降碳”与“减污”协同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靠“四清四整” 行动深入城乡角落,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让人居环境更整洁;以“流域治理”修复清江、长江支流生态,用“矿山修复”让曾经的“伤疤地”重新长出绿植。

“整、治、建、管”多管齐下,换来实打实的生态成果——州城空气质量连续6年位居湖北省内第一,8县市城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达97.9%;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长江、清江干流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

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恩施州对守护绿水青山的鉴定承诺,更是群众“推窗见绿、出门望景”的生活底气。

转化生态价值,赋能绿色发展

守好绿水青山只是第一步,如何把“土、硒、茶、凉、绿色生态” 五大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红利?这是恩施州探索“两山”转化的核心课题,而答案,就藏在一个个产业的蝶变与一位位村民的增收故事里。

恩施市板桥镇鹿院坪村,曾因“中国最后不通公路的古村落”被外界熟知,过去村民守着天坑美景却“藏在深闺人未识”。

如今,随着通村公路贯通、民宿集群兴起,这个昔日闭塞的古村落,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 生态网红地。今年“五一”假期,鹿院坪景区单日最高接待游客1.2万人次,村里68家民宿联盟成员单位连续5天保持100%预订率。

鹿院坪村牵头成立民宿联盟,采取“统一管理、分散经营”模式,从根本上避免恶性竞争,让大家拧成“一股绳”。

村民裴成辉是民宿联盟的首批受益者。去年,他把自家闲置的老木房改造成8间特色民宿,“一开始心里没底,总担心没客源、赚不到钱。现在好了,联盟统一接客、统一分流,我们只管把卫生搞干净、把服务做周到就行。”靠着稳定的客源和不错的口碑,裴成辉今年收入有望突破20万元,比过去在外打工翻了好几倍。

鹿院坪的“生态变现”,并非个例。

风光迤逦鹿院坪。  (通讯员 杜维 摄 )

去年,恩施州在生态价值转化上迈出更大步伐:首次探索开展全域 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全州生态“家底”总值达7525亿元,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态价值有了具体数字;巴东县完成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让保护水土的行为能直接产生经济收益;发行全州首批23.8万吨“鄂西林碳”森林碳票,让山上的树木变成“能赚钱的绿色资产”。

这些创新实践,彻底唤醒曾经“沉睡”的生态资源,让其变成了可量化、可交易、可融资的“活资产”。

创新机制建设,拓宽转化路径

生态价值的持续转化,离不开机制创新的保驾护航。

在“两山”理念实践中,我州通过机制创新打通“堵点”、链接“断点”,为“两山”转化拓宽更多可持续路径。

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是重要抓手。

我州针对性推出一系列“生态+金融”创新举措:开发“鄂西林碳” 林业碳票,让林业碳汇进入市场交易;创新“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生态信用贷”等模式,把生态优势变成企业、农户贷款的“信用凭证”;力争全州绿色金融贷款余额突破300亿元 ——这些金融“活水”,精准解决了生态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生态价值转化注入持续动力。

林海流金溢彩。   (通讯员 张世平 摄)

从单个项目突破到各地特色实践,恩施州“两山”转化路径越来越丰富:在鹤峰县,全州首笔GEP绿色金融贷款发放到位,企业凭生态“家底”就能拿到发展资金;在宣恩县,“景城一体” 模式让县城与景区无缝衔接,游客逛县城就像逛景区,带动餐饮、住宿全链条增收。

目前,恩施州已全面实施《恩施州在全省美丽湖北战略上挑大梁工作方案》——这是湖北省内首个关于“美丽湖北战略”的市州级专项方案。方案中“六大行动”涵盖“两江”(长江、清江)生态修复、环境质量争先等的内容,也包括绿色低碳发展、生态资源转化等举措,为“两山”转化的纵深推进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未来,我州将继续以系统化治理为笔,在守护好生态底色的同时,不断优化 “绿水青山” 向 “金山银山” 的转化公式。这片土地的实践,将为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生态支撑,也为全国山区“两山”转化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恩施经验”。

(来源: 知恩原创)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