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穿城而过,武汉人最懂转弯时的险——重心不稳容易失速,稍稍松劲又可能被浪头困住。
武汉正处于转型闯关的关键时期。坚定不移转型,锲而不舍闯关,武汉在发展转型中并没有“失速”——
2023年,武汉GDP站上2万亿元新台阶,成为中部地区首个“2万亿俱乐部”成员;2024年,武汉GDP增速5.2%,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中部城市首位;2025年一季度,武汉GDP增速5.4%。
在转型闯关这一场硬仗中,武汉是如何做到既稳住了重心,又能冲向新岸?
7月盛夏,武汉的项目建设热潮涌动。在东湖高新区,先导化合物半导体项目冲刺年底投产,长飞先进半导体基地提前两个月投产;在沌口,省重点实验室攻关“具身智能汽车”,智能底盘算法持续突破……一个个“进”的背后,是“稳”。
稳,是底盘之稳,是积极进取的稳。
武汉是经济大市,稳经济运行,事关城市发展,也事关国家大局。
看投资,今年1—5月,武汉工业投资增速为12.1%,连续18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些实打实的“底盘重量”,让转身时重心不晃。
看外贸,2020—2023年,中欧班列(武汉)开行量同比增长三成,来自武汉的锂电、激光设备、医用耗材,乘“钢铁驼队”闯欧洲;花湖机场投运满一年时,带动武汉上半年进出口破2100亿元,同比增22.3%。九州通衢的武汉,如今正成长为“买全球、卖全球”的重要节点。
看消费,文旅火、消费热、市场旺,核心CPI接连3个月回升。
进,是向新而进,是稳扎稳打的进。
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今年上半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6.8万辆,同比增长152%,岚图汽车单月交付量破万辆;光电子产业实现产值2053亿元,同比增长31.2%;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规模位列全国第八;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达823亿元,工业机器人密度较2022年提升3倍。
硬核突破接连不断,锐科激光百万瓦光纤激光器产品订单全线飘红。
当“武汉造”新能源车驶向全球、“光谷芯”点亮智能时代,武汉正在新赛道上全速前进。
武汉转型发展,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前进,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中进行,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中推进。
稳得住才能进得好,进得主动才能稳得踏实。
“稳不是慢,是重心落得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说,武汉扩大投资补短板、激活消费挖潜力、做强外贸拓空间,用“进”的力度托住“稳”的底盘。
“重心”稳,在于重镇之重。承东启西、联南接北,双循环枢纽节点一头牵粤港澳、长三角,一头连中亚、欧洲,内外循环转得顺,这是稳的基座。
制造业基地托底,物流枢纽通脉,科技创新攒力,产业体系完备——既有基础优势,又有新招能出,这是进的底气。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武汉的转型,从来不是独善其身的选择题,而是经济大市必须扛住的责任。
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顶梁柱,武汉托住区域发展的基本盘,站稳了。
武汉禾元生物,水稻源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获批上市。这一纸批文,给了业界十余年的讨论一个答案:人血清白蛋白生产,终于跳出“依赖血浆提取”的全球瓶颈。
这背后,是城市转型的清醒——“两条腿走路”。追创新,不丢实业根基;夯传统,敢闯无人之境。
新动能奔涌。芯擎科技“龍鹰一号”,国产座舱芯片市占率第一;TCL华星,全球唯一量产的印刷OLED 4K专业屏交付;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成功,全国首个低空共享无人机示范区落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引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动。
数据更具说服力:今年一季度,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1.5倍,医疗仪器增长1.3倍,工业机器人增长1.2倍。
武汉用系统思维,熨平新旧转换的“时间差”——新饭碗要锻得硬,老饭碗要端得稳。
燃油车遇冷,新能源车接棒:岚图累计产新能源汽车20万辆,产值超500亿元,月产稳定超1万辆,汽车产业在转型中破局;
钢铁、石化承压,老工业焕发新生:武钢“一米七”老厂区,变身绿色超级工厂,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供全国1/3新能源汽车。
“两条腿”协同并进。芯片企业给“车谷”供车规级芯片,武钢特种钢反哺本地高端装备制造,新动能往传统产业里注入技术内核,传统产业给新动能提供应用场景。
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拉动产业投资的势头也逐步显现。
一“新”一“旧”,在武汉这片土地上,正形成1+1>2的合力,破解着城市转型的核心命题。
以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圆心,五城串起150公里“机器人谷”。整机研发、场景测试集聚,85%的关键零部件本地造,7家整机企业冲刺量产。空间聚成势,从零散布局到集群突破,量的增长里藏着质的跃升。
科创浓度撑厚产业家底,场景密度拓宽应用边界,有限资源撬动全链条突破。链博会上,湖北人形机器人数量5个月翻倍——不是盲目追速,而是效率提起来的“有质量的快”。
发展要含金量,就得换活法。老路靠资源堆规模,走不通了;新路凭效益赢空间,不失速,才是更硬的速度。
土地变高地。武汉中央商务区、长江新区推“上楼经济”,总部集群挤密空间,有限土地载更高能级产业。空间集约了,亩产效益涨了。
青山变金山。东西湖区东风社区,“风光沼储”供绿电,土地既生生态效益,又长经济价值。生态与经济双向增值。
灰色变亮色。闲置厂区植新业态,桥下空间改便民区,学校周边通行效率提升40%。“边角料”变活力场,空间复用率就是效益增长率。
人力变智力。2025年武汉要建28个青年社区,2万套房源扎在产业区。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前十,智力密度上去了,相同产业规模,创新动能更足。
2021—2024年,武汉单位GDP能耗降超10%,而双算力中心营收翻番,1元电力投入能撬动4元收益。一降一升,生动诠释着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辩证。
从机器人谷的集聚,到“工业上楼”的集约,再到“风光沼储”的协同,转型发展的武汉正让每一分投入产出更高质量增长。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广播电视台邮箱:hsspw@163.com
黄石电台广播热线电话:0714-6261033
黄石广电网融媒体中心:0714-6377835
湖北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有线):9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