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台
网上投稿
关注我们
同一“娘家”,东莞随州两地工研院为何命运迥异
来源:荆楚网新闻频道 | 作者:黄石市广播电视台 | 发布时间: 2018-12-24 | 3174 次浏览 | 分享到:

请先看两份简历——

 

工作人员介绍广东华中科大工研院从“近亲”到“远亲”再到“远邻”的人才聚集模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会君 摄)

 

姓名: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年龄:11岁

家庭成员:从20多人到1800多人,增90倍

固定资产:自有产权18.1万平方米

业务面:为1万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孵化企业516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

年收入:40多亿元

 

省专汽院研发的飞机蒸气除冰机在做中试实验。(省专汽院提供)

 

姓名: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

年龄:5岁

家庭成员:从10人到40多人,增4倍

固定资产:暂无(使用大楼面积1.2万余平方米,产权未定)

业务面:为1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年收入:不详

工业研究院是新生事物,通俗讲,就是政府和高校合作,搭建一个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业内,又称之为新型研发机构。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有共同的“娘家”,都是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专家团队搭建。

但他们“婆家”各异,前者“牵手”广东省东莞市,后者“花落”湖北省随州市。

同一个专家团队延伸出来的研发机构,几年间,发展体量为何差异如此大?他们经历了什么境遇?

11月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湖北省随州市、襄阳市,广东省东莞市寻找答案。

 

东莞劲胜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广东华中科大工研院与其一起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正在生产平板电脑外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会君 摄)

 

内生动力在哪里——

活下来,到底是找市场,还是找市长

聚光灯打向舞台的那一刻,张国军成为焦点。

12月11日晚,东莞市委市政府举办“东莞人才之夜”活动。活动授予他的评价是“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的一名急先锋”。

张国军,广东华中科大工研院院长,东莞名人。

10年前初踏南国时,这位技术出身的管理者,没有现在这般风光。

2007年,华中科大和东莞市签约,在松山湖共建工业研究院。东莞出资,华中科大出团队。因事业发展需要,张国军在2008年被华中科大选派到东莞。

 

广东华中科大工研院展厅,一块展板密密麻麻写满了他们服务企业的名

 

“跟象牙塔完全不一样,心理上的冲击很大。当时,工研院大楼还在打桩,松山湖一片荒芜,没有公交车、出租车。”张国军说。

既然如此,一所高校到地方办工研院,动力何在?

“起初,学校更多是付出;做大做强后,工研院会反馈学校。”张国军总结。

他说,一是工研院支撑学科建设。这些年,工研院和学校老师共同申报项目,累计有上亿元科研经费从广东回到学校,学校的一些科研成果,也需要工程化开发,有利于发现新的学科方向。二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学生来这里实习实践,甚至还申请了专利。三是,扩大学校影响,树立良好形象。另外,工研院企业做上市了,会给学校回报,比如工研院的基金,部分收益是捐赠给学校的。

按照设计,工研院无编制、无级别、无运行经费。起步之初,张国军和同事们面临巨大难题:谁来养活他们?

东莞市给了1.2亿元,供他们买地盖楼,再把设备一买,账面上只剩几百万元。20多人的团队,这笔钱发工资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有政府帮助是好的,但不能依赖政府,要多找市场、少找市长。”在东莞市科技局的带领下,张国军和同事跑遍了32个街道、乡镇的所有企业。

广东华中科大工研院一楼展厅,一块两米多高展板上,密密麻麻写满各种企业的名字。

工作人员王琴自豪地介绍:“这只是我们服务的部分企业。不完全统计,最少有一万多家了。这些年,工研院获得国内外各项资质887项,建起六大集中式技术服务中心,以前是上门为企业服务,现在,企业反过来找我们。”

东莞的风生水起,让位于随州的省专汽院负责人很羡慕:“东莞产业集中,比如大朗的毛纺织产业,有5000多家企业,工研院开发出一台全自动毛纺织编织机,就能卖给好多家企业。”

省专汽院一楼展厅,其研发的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纯电动餐厨垃圾车等,有的是将技术卖给企业,有的是和企业合作样车推广。5年多来,他们服务了100多家企业。

每年营收多少?记者多次询问,常务副院长黄其柏予以回避:“随州产业体量小,从企业那里拿钱比较难。”

找市场难,那就找市长?

起初,随州市拼命地“追”,把华科专家团队“追”了过来。按照协议,随州2013年至2016年,连续给予总计1500万元的运行经费。但此后,就没有了接续。

省专汽院团队认为,研究院主要发挥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功能,需政府在日常运行方面有固定经费支持,才能确保正常运转,持续为企业服务。

思想解放有多远——

知识产权究竟归谁所有,楼和地究竟归谁所有

11月13日,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

81台机器人整齐划一,争分夺秒加工着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外壳。

负责人陈华介绍,生产车间从204人减到33人,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了30%。

2015年以前,该企业只是东莞一家普通的代工企业。借“腾笼换鸟”东风,劲胜与广东华中科大工研院联合申报工信部的智能制造项目,实现了智能装备、数控系统、工业软件的全部国产化,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标杆。

“没有远大目标就容易失去方向。”张国军说,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工研院自身也得做大做强。

人才决定动力。该院从聚集华科“近亲”到全国高校的“远亲”,再到美国、香港等知名高校的“远邻”,11年时间,员工从20人扩充到1800多人。院管理团队中,有放弃1500万年薪的民企副总裁,有辞去公职的佛山市委干部。

引才秘诀何在?张国军展示出一张意味深长的PPT。

PPT左边,是1978年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右边,是该院2010年表决通过的决议,“知识产权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50%-70%归创造该知识产权的团队所有”。

张国军总结:“解放思想!既要创新创业,也要创富。”这一决议一出来,人才爆发增长,当年就有200多人来到工研院。

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最早是工研院的一个事业部,把华科的技术拿出来转化为样机,产品成熟后,一帮人出来成立了新公司。“鸡生蛋”,工研院自主创办企业66家。

2011年,工研院开始“建窝”,投资建设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这是东莞市首个国家级孵化器。

此后,大岭山、厚街、韶关等地华科城相继建成,整个华科城孵化面积达50万平方米。

说起产业发展模式,张国军用了三个词:保姆、伙伴、向导。工研院从服务传统产业当“保姆”起步,与企业合作共同发展新兴产业当“伙伴”,现在,工研院开发无人艇、研究大功率激光器等,力争引领未来产业当“向导”。

东莞模式,可否复制?

黄其柏摇摇头:“两地环境不一样,对人才吸引力不一样,产业基础不一样,东莞的模式在随州没有办法实现。让我们向企业发展,得提供基本条件,需要厂房、需要启动资金,我们作为事业单位,外面的资金也没法引入。”

对此,广东华中科大工研院副院长刘国祥有不同看法。他说:“我们也是事业单位。不过,政府不给一分钱。但是,楼和地是我们的,有房产证、土地证,可以拿来做抵押。”

省专汽院大楼用地,是随州市政府划拨的,市城投投入3700万元建的楼,总计12000多平方米。大楼产权归属,随州市正在解决中。

有人认为,楼和地还是得拿到政府手上,“万一团队跑了,楼和地还是自己的。”

有人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否则,团队换个地方干,损失也不大。”

针对各种观念的交锋,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朱宝玉诙谐幽默:“东莞是个帅小伙,华科是个大美女,好比结婚,总得有房子,得拿出诚意。”

外部环境有多重要——

领导更迭,一定影响发展吗

11月7日,襄阳市,距离高铁站直线距离800米的地方,两栋高楼赫然伫立。

2012年成立的襄阳华中科大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即将结束在湖北文理学院办公的岁月,搬到属于自己的大楼里。

今年7月,襄阳市主要领导对该市工研院发展作出批示。随即,襄阳市科技局赴东莞、泉州、无锡、深圳等地调研。

一圈跑下来,市科技局对外合作与成果科科长杨军感叹:“我们和沿海不仅是空间距离,还有发展的时间差距,最少5年以上。”

目前,东莞有32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创办和孵化企业950家,2017年实现新增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91亿元。朱宝玉表示,新型研发机构破解了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难题,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东莞每年对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排名考核,华中科大工研院始终位居前列。朱宝玉认为,工研院发展最终要靠内生动力,选准带头人是关键。“团队带头人不想事,政府给再多的钱,都干不起来。”

对此,杨军深感赞同:“政府的扶持很重要,但总是依赖政府,扶持这剂‘良药’有可能会助长等靠要的思想。”

在张国军看来,工研院发展是多方因素综合的结果。

一方面,华中科大授予工研院较灵活决策权,“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做决策”;另一方面,东莞干部思想开明,服务意识很强,决策效率很高,“比如工程建设中,我们可随时提出开协调会。东莞市领导班子在更替,但东莞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开放务实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

当下,沿海城市都非常重视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已不是直接给运营经费,而是设置一系列指标,对工研院进行绩效考核。

襄阳市科技局副局长习德成介绍,襄阳市正研究相应考核办法,并打算引进广东华中科大工研院“华科城”品牌。

随州市相关主管部门是如何考虑的呢?

11月1日至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随州等待两天,通过多种渠道联系该市科技局等部门采访,对方始终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见面。对比鲜明的是,记者向广东华中科大工研院提出协调市科技局采访。工研院一个电话,朱宝玉主动过来了,“你外地来的,跑路不方便。”

对此,省专汽院也十分无奈,他们告知,随州市相关领导不停地在变动,“现在新领导到任了,看如何解决问题。”

一个等待政府援助之手的工研院,面向未来,会何去何从?

【短评】两种命运,实质是两种不同发展理念的较量

会君

高校与地方政府合办工研院,是打通科技、经济两张皮的有效探索。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也明确要求,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

同一“娘家”的工研院,为何一个在东莞风生水起,一个在随州步履缓慢?

两种命运,实质就是两种不同发展理念的较量。

是否厘清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关键。政府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做好服务,正如中央经济工作强调的“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但企业也不能等靠要。

是否思想真正解放了,是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才能激发企业内生动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发展活力才会进一步得到释放。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

黄石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云上黄石

手机客户端

黄石新闻
热门推荐
专题专栏